本報訊(記者劉宇)隨著“雙11”的落幕,多項數據展現出國內電商市場的發展和成熟。經歷了價格戰、銷量戰、品牌戰之后,“C2M(反向定制)+智能供應鏈”模式成為電商大戰下半場的新趨勢。
在剛剛過去的“雙11”促銷中,幾萬個品牌在電商平臺成交額同比翻倍增長。根據電商大數據監測,13173個國產品牌成交額增速超2倍,205個老字號品牌成交額翻番。
在電商售出超3億件新品,大量反向定制的商品成為品類第一。電商通過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,讓C2M與供應鏈協同,通過與實體企業合作來降成本、補短板、促創新,以創新驅動、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新需求,拉動內需擴展消費新增量。
同時,電商衍生出的物流產業鏈,已經不是簡單的快遞送貨,而是整條智能供應鏈。電商自建的物流平臺上,93%的自營訂單能在24小時被送達。在全國范圍內,92%的區縣和83%的鄉鎮消費者都能享受24小時達服務。在“雙11”這樣的物流高峰,“智能供應鏈”通過智能預測、自動調撥和智能履約等功能,幫助3.3萬個品牌、超過500萬種商品進行銷售預測,助推行業降本增效,用數字化技術連接和優化社會生產、流通、服務的各個環節,使產業合作更通暢,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。
對于消費者來說,最直接的感受除了產品的性價比更高,買到的商品也更加個性化,甚至大量產品是為消費者量身打造的,送貨速度也遠超預期。事實上,一些消費者還沒“付尾款”或者完成購買,商品就已經被送往離消費者最近的網點,等待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指令。